天津城建大学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研究中心致信感谢天城大

近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向我校发来感谢信,对我校在《2025年“大思政课”手绘地图》工作中的全力支持与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马克思主义学院许贵杰、桂锦峰两位老师指导,学生冉伟清(2024级设计类11班)、李召军(2021级工程管理1班)创作的实践教学资源《75年后的重逢》与《一本日记 一段丰功》,是我校与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的“行走的思政课”精品资源。作品根植于天津这座英雄城市的丰厚历史土壤,深刻挖掘了城市记忆背后的人民力量与和平解放对人民安居乐业的奠基意义。


01以人民奋斗史,筑牢城市根基

作品《75年后的重逢》以革命先烈綦开元为核心人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事,再现了75年前那场决定城市命运的波澜壮阔的战役。这堂“大思政课”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到,城市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与英勇牺牲。正是无数英雄的奋斗,才换来了今天我们所栖居的这座城市的安宁与繁荣。这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深刻内涵——城市的基石,是由人民的奋斗与牺牲所奠定。

02以和平解放史,彰显城市价值

作品《一本日记一段丰功》则将视角投向《北京古城和平纪略》,讲述了仁人志士刘后同先生为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作品深刻揭示,守护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关于一座城市的和平新生,更是一堂深刻的“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实践教学课,它昭示着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与安宁。


据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运营维护的国家级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信息和优质实践案例资源,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应用形成常态,进一步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活力。作为教育部社科司的重要项目,数字地图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自活动启动以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组织、积极联动平津战役纪念馆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城市的历史记忆、红色资源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获得表彰为契机,继续深化“大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与城市各类实践基地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蕴含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与文化传承中的思政元素,致力于开发更多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温度的品牌课程,引导广大天城大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人民城市”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为服务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天城大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