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这场关乎数智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教育教学交流会在天城大成功举办

近日,由天津市教育两委主办,天津市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协同中心、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数智化赋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与创新”教学交流会在我校成功举行。来自天津市29所大中小学的40余名教师代表参加此次交流会。


会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何继新致欢迎辞,向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面对数字化浪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一关键环节,以数智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助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全方位改革创新,探索数智化背景下思政课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创新性融合,提高思政课教师数字能力素养,持续提升思政课育人效能。


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庆西教授作主旨报告。他围绕“数智赋能思政课教学探索实践”这一主题,从政策引领、AI赋能课程建设、未来规划三个方面,深度解析了思政课在生成式AI时代的发展契机,阐述了数智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并分享了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AI赋能思政课建设以及智慧课程建设中的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


专题发言环节,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主任赵亚男以《数智化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下去》为题,从“用数智情境破题让抽象道理看得见、摸得着”“用数智链接扎根让道德与法治课从课堂到生活”“用数智陪伴育人让每个孩子都被精准看见”三个维度,介绍了鞍山道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数智赋能的创新探索。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赵鹏以《数智化赋能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究——以〈法律与生活〉为例》为题,阐述了数字化、智能化对高中的学科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介绍了如何利用数智化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有效赋能备课全过程,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重新塑造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实现“师-生-机”三元结构教学模式。最后分享了如何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教师进行作业设计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天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冯惠惠以《数智化赋能国家混合式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建设》为题,围绕课程概述、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建设计划与现状等五个方面,对本校开展国家级一流混合式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她结合AI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新趋势,从教学资源智能化升级、师生互动场景精准化构建等方面对课程未来建设进行展望,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建松以《数智化赋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共创”的教学生态与实践》为题,分析了传统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提出集体备课要实现从“统一备课”到“精准备课”、从“单向输出”到“协同共创”、从“静态备课”到“动态迭代”的转变,打造“三端四维”的数智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集体备课的框架,并探讨了数智化赋能集体备课的技术边界、数据边界和伦理边界。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俊丽以《数智时代提升“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的审思》为题,从“识变:未来已来,数智启航”“应变:数智契机,挑战并存”和“求变:融合创新,共育新人”三个方面,探讨了数智技术为“大思政课”开辟的新空间以及数智技术在赋能“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推动“虚实融合”的实践模式创新、深化“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共生”的育人共同体和提升教师的“数智素养”与引导能力的赋能路径。


会议最后,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闫艳教授进行总结和点评。闫艳授表示,本次交流会一是主题聚焦,围绕“数智化赋能思政课”,紧扣人工智能时代“内容为王、技术为要”的发展逻辑,深入探讨数智时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路径。二是视角多元,分别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展开交流,分享宝贵的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交流研讨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极具前沿,直面时代挑战,探索破解之道,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


本次教学交流会聚焦“数智化赋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与创新”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数智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对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和思政育人的新范式起到积极作用,为思政课建设在数智化背景下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学校将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积极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坚持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为助推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