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建设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 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 :天津城建大学建校45周年暨更名10周年巡礼

在建校45周年暨更名大学10周年“校友返校日”之际,学校围绕“四十五载众志成‘城’,十年春秋和衷共‘建’”主题组织了多项特色活动,其中包括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论坛,研究生院揭牌仪式,教育科研平台揭牌仪式,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签约仪式,举办了校友座谈会,文艺晚会,我们的历程——天津城建大学建校45周年图片展等,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津云、天津广播、今晚报、天津教育报、津门教育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现将《人民日报》原文呈现如下:

建设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 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 ——天津城建大学建校45周年暨更名10周年巡礼

巍巍神州筑高楼,源源沽水育英才。天津城建大学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新时代而盛。1978年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发展城市科学,培育建设人才”办学宗旨,践行“重德重能、善学善建”校训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扎根津沽大地办学,形成了“立足城建、紧贴行业、德能并举、培养适任敬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经过4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城建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的高等学校,培养的7.5万名毕业生成为了国家和天津建设领域的生力军。特别是2013年更名大学以来,学校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以天城大奋进之笔谱写了一曲建设者之歌。

特色城大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十年来,学校坚持落实教育“四为服务”,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了几乎覆盖建设各领域的5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和天津市一流专业24个,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筑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乡规划既是国家级一流专业,也是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近年来,又新增智能智造、智能建造、人工智能3个新工科专业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遥感科学与技术2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目前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2017年和2020年均获批天津市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将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级人才。

近年来,学校更加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加快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大学科群内涵建设。紧密对接天津市“1+3+4”产业体系、“十项行动”和12条重点产业链,以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为载体,着力在智能建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发力,全力落实城市中心更新提升、绿色低碳行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等天津“十项行动”的部署。

创新城大 展现服务天津作为担当

十年来,学校坚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城市地下工程安全与防灾、历史街区保护与绿色更新、水处理理论和资源化、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发展、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科研优势,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9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66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04项。现有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29个,包括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国家级工程中心、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基础设施防护和环境绿色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智能建造技术中外联合研究中心2家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学校还获批了物理科学与创新实践、建筑减碳、城市艺术、地质与测绘、陶瓷文化传承与制作、城市建设技术等6家天津市科普基地。2023年,学校推荐“电磁储能系统”、“智慧绿地综合监测系统”“数字孪生及工业多场景应用VR/AR系统”等首批项目入驻天开园,12家师生创新创业企业驻西青大学科技园。

学校积极为天津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参与了天津站、天津西站、滨海新区于家堡站、天津市文化中心、海河沉管隧道工程、Z2线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还参与了印尼雅万高速等一批国际项目。近年来,科技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获批横向科研项目1100余项。先后派出了742名科技特派员服务近600家天津市企业,协助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天津城建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揽的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天津市海河杯等奖项,完成混改后又参与了广西平岑高速、贵博高速、内蒙古北二环大气治理、天津市西营门城市更新、天津市西站同城商务区等项目,参与项目总投资额达到500多亿元,充分彰显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的成果。

十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显著提升,拥有国家级顶尖人才称号7人,国家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56人。获批省部级创新团队10个,培育了一批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近年来,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校聘教授副教授、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团队岗位聘用制度,激发人才队伍发展活力,有力地支撑起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建设。

筑梦城大 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人才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类招生培养,提升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瞄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依托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创建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打造“实践教学-工程实训-实习培养-校企联合”的全方位实践平台,成立18个劳动教育特色工坊,建设378个实习实训基地,大力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融合培养,在建筑学专业测绘课程基础上,建成革命丰碑——天津红色旧址展览,形成了融专业教学、学科科研、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并组建红色文化遗产研究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推进大思政工作,获评“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连续三年获评“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

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就业检验人才培养成效。多年来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天津市名列前茅,获评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考核评价优秀单位。注重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十年来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159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级180余项、市级250余项,2个项目入选大创年会。“挑战杯”连续十年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国家级奖项17项,市级奖项319项,连续七年获评A级“优秀”众创空间。

开放城大 加速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

十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目前已与23个国家的49所院校及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19所国外大学开展了30余个国际合作项目,涉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累计招收来华留学1100余名,生源国39个。学校还是“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创始成员。2014年首次获教育部批准与丹麦VIA大学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2018年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参与创建“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境外办学项目,为巴基斯坦培养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联合波兰比亚威斯托克工业大学和克拉科夫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中波两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是天津唯一一所开展本科、研究生双层次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在校生已达到1000余名,拓展了新工科人才国际化培养路径,也促进了师生国际视野的提升。

展望城大 深度融入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2023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推化推动部署,扎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围绕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建设目标,高位谋划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出建立“5I空间·融系统”,即从集成化(Integration)、互动性(Interaction)、智能化(Intelligence)、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五个维度,探索构建教育要素、产业要素、创新要素开放重组、互动融合的生态系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全面提升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

一是以“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学院”为载体,深入推动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适应建筑行业绿色化、工业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学校依托3个新工科专业,成立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学院,全面升级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构建“城建领域技术前沿+建筑行业产教融合+行业人才就业创业”新型复合人才培养链,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是以“天津市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深入推进技术创新。适应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学校牵头联合(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海河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家单位组建了天津市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以新型工业化、装配式、绿色建筑为特色,集成度高,多学科交叉共享,包含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系统、超融合协同设计研发平台、建筑声学认知实践系统、智慧运维控制系统、城市-建筑燃气安全监管应用系统、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与活性炭联合吸附脱除实训平台、虚拟现实系统、创新设计与美育展示系统、绿色建筑材料集成测试系统、“光储直柔”系统、智慧工地建造机器人及群控系统、复杂环境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系统、建筑一体化垂直绿化系统、装配式建筑沉降智慧监测系统14个子系统,将建筑行业的产业链向制造行业延伸,建造带动制造,以制造支撑建造,将大力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创新发展。

三是以“跨学科创新研究院”为载体,深入推进学科交叉。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学校决定设立清洁能源、人工智能、智能机电装备等一批跨学科创新研究院。依托现有优势学科专业群及科技平台,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团队,开展综合研究、技术攻关、政策咨询、示范推广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使之成为跨学科交叉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型平台、科教融汇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国际化科研合作和人才汇聚的新基地,更好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以“建园书院”为载体,深入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学校以推进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管理服务试点为契机,对研究生公寓开创性地实施“书院-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依托互联网+、大创等项目以及重点课题和科研项目,将导师、专家学者等重要资源请进书院,以团队项目制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打造学业支持空间和学生管理空间,提升研究生科研素质,打造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高地。

总结过去,45年栉风沐雨,10年砥砺奋进,一代代天城大人胸怀凌云壮志,用智慧、热血和奋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辉煌成就。期许未来,干在当下,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而接续奋斗,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输送更多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天城大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