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城大发布丨构建“5I空间·融系统”之城大共识

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题教育

集思广益聚共识

奋楫扬帆谱新篇

构建“5I空间·融系统”之城大共识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充分发挥高校“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重要作用,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尤其是“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坚持理论学习下真功,调查研究出成果,在调研转化上做文章,学校举办为期3天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干部暑期研讨班,就党建工作、思政工作、学生工作、本科教育教学、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校园、校庆工作等方面深入开展专题研讨。

学校在建校45周年暨更名大学1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中心工作,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立足岗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作用,以举旗定向谋发展、使命引领探新路、干事创业争先进、服务大局显担当的奋斗姿态,凝心聚力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内生动力,激发爱校荣校热情,形成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全校师生在高水平城建特色大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是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契合点,也是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天津城建大学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并提出建立“5I空间·融系统”(5I-Dimension·Rong System)的初步构想。随后,学校在主题教育中开展深入调研,探索构建教育要素、产业要素、创新要素开放重组、互动融合的生态系统,形成如下共识

01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增强产业需求侧与人才供给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科教融汇推动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融为一体。构建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重要路径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02

构建“5I空间·融系统”是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实践要求

“5I空间·融系统”旨在以系统观念构建“融系统”,以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5I空间”是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而构建的多维融合创新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兼容成化(Integration)、互动性(Interaction)、智能化(Intelligence)、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五个维度,聚焦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瞄准主导产业、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开展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注重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优化高校、行业、企业等资源配置和共享,致力于自主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和产出一批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03

构建“5I空间·融系统”

需要各领域要素集成

构建全方位高质量创新发展工作矩阵,以人才培养为基点、学科专业为支点、行业产业为落脚点,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产业链完善人才链、创新链,集成校内外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打造链接产业需求和校院供给的综合平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推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与转化应用。

04

构建“5I空间·融系统”

需要各资源协同互动

打破校际、校企、校院之间的围墙,融合高校、行业、产业优质资源,通过“教——研——用”互动,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产科教协同平台,将各类资源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以教促产、以产助学、产学互动、学研结合的正向耦合行动体系,形成“企业项目进课堂、能工巧匠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的融通格局,促进高校与社会、科研与服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紧密协同。

05

构建“5I空间·融系统”

需要全过程智能赋能

校企共建“智能+资源要素”数字化平台载体,将智能化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推动数字资源的价值实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能化学科专业,以智能化赋能产业化。探索建立学科群纵向贯通、专业群横向融通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积极与智能产业对接,优化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

06

构建“5I空间·融系统”

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

打破学科壁垒,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激发学科融合的倍增效应,拓展学科交叉的深度与广度。在保证学科专业大类群体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共性要求的同时,设计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打破传统以学科专业为主导的科研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整合多学科力量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最大范围内组织研究力量,切实增强关键技术攻关的合力。

07

构建“5I空间·融系统”

需要国内外互学互鉴

全方位拓展办学国际视野,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全面合作和深入交流,通过自身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链接更多的全球优质资源,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高校合作,不断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加强同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互学互鉴。

08

构建“5I空间·融系统”

需要开放性运行机制

持续优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协同发力的运行机制。推动构建政府主导、教育支撑、科技推进、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赋能。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行业领域和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加快专业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构建校企“双向流动”机制,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优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09

构建“5I空间·融系统”

需要系统性研究实践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科学研究范式,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行业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深入研究“5I空间·融系统”的融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持续探索多要素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以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学院、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中心、跨学科创新研究院、建园书院等实施载体为契机,统筹构建创新联合体、组建科研团队、实施校企联合,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协同育人、联合攻关,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天城大力量。

·重德重能 善学善建·

“5I空间·融系统”

实践载体

育人之融: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学院

学校于2022年9月成立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学院,依托“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人工智能”三个新工科专业,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现代城市建设产业学院集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要素,实现了技术、知识和人员的多向协同互动,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将国际认证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全面赋能高质量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

产教之融:天津市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中心

天津市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中心由我校牵头,联合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海河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并于2023年2月6日正式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局批准,中心以新型工业化、装配式、绿色建筑为特色,致力于推进产教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创新发展,力争在国内外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中心涵盖了建筑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各要素集成,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互动,实现建筑学、结构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等跨学科融合,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开展与国际新型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的机构、企业等国际化合作。

科教之融:跨学科创新研究院

学校成立跨学科创新研究院,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着力打造跨学科交叉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型平台、科教融汇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国际化科研合作和人才汇聚的新基地。跨学科创新研究院强调力量整合、资源共享和集成攻关的科研范式,充分体现各创新要素的集成性,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度协同互动性,最大范围内组织融汇跨学科研究力量,融入智能化技术应用,着力推动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

服务之融:建园书院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校区即社区,社区即课堂”的建设理念,构建以“党建引领”“队伍协同”“学生参与”“空间赋能”为“四元驱动”的建园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探索研究生自我管理及科研素质培养新模式。建园书院高效集成了各类空间资源,协同各方力量参与服务管理,强化跨学科学术交流和创新素质养成,开通学生社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引进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化教育交流活动。

·重德重能 善学善建·